一間飯店的價格可以有 35 個 Rank?揭開房價等級的祕密

許多旅客在訂房網站比價時,常常納悶:

「為什麼同一家飯店、同一種房型,價格會差那麼多?」

其實,這背後隱藏著飯店最重要的定價策略:房價 Rank(價格區間)

一間飯店的房價,可能從最低到最高,細分出 30~35 個不同的 Rank。同一間房,最便宜和最貴的價差,甚至能高達 8~10 倍

🗼日本住宿怎麼選? 👉 東京大阪京都沖繩福岡札幌名古屋河口湖

在飯店內部系統裡,Rank 指的是房價的「等級」
從 Rank A(最低價)一路往上到 Rank AA、AB、AC…(最高價),每一個 Rank 就代表一個房價層級。

這和「方案(Rate Plan)」不同。

  • Rank:決定價格的「骨架」 → 從便宜到昂貴的價格帶
  • 方案:加上早餐、晚餐、QUO 卡、長住優惠等變化

換句話說:Rank 決定價格範圍,方案決定價格內容

你可能會感興趣:飯店如何刺探敵情?內部實錄:打電話刺探其他飯店房價的真相

我曾在北海道的飯店工作,後台的房價設定就有超過 30 個 Rank。

  • RANK A(最低價)
    • 幾乎不會輕易釋出
    • 只在極端淡季、或需要拚住房率時才會使用
    • 若使用太多,容易讓旅客覺得「這家飯店很廉價」,影響品牌價值
  • 中間 Rank
    • 平日、假日、一般旺季,通常落在這個區間
    • 是飯店最常見的「正常售價」
  • 最高 Rank
    • 只會在「黃金周、盂蘭盆節、跨年、雪祭」等超級熱門假期才會出現
    • 房價可能一晚從平日的 1 萬日圓,直接飆升到 8 萬~10 萬日圓以上
    • 因為需求極高,旅客仍然願意買單

📌 這樣的 Rank 設計,確保了飯店能在不同需求情境下,最大化收益。

你可能會感興趣:日本飯店職位與職權大解析:誰才是真正能拍板的人?

1. 收益最大化(Revenue Management)

旺季賣貴、淡季降價,全年維持營收平衡。

2. 彈性應對市場需求

根據住房率、活動檔期、天氣變化,快速調整 Rank。

3. 區隔不同客群

  • 一般散客:中價位
  • 早鳥客:低價位
  • 節慶旅客:高價位
    讓不同旅客都能找到「合理的理由」接受價格。

4. 保護品牌價值

不輕易使用最低 Rank,避免讓品牌掉價。

你可能會感興趣:飯店旺季「保留房」是什麼?為什麼明明還有空房卻說滿了?

事實上,最低 Rank 幾乎只會出現在極端冷門日子,例如:

  • 星期二的淡季
  • 暴風雪導致旅客取消
  • 突然出現空房急需補位

一般旅客在 OTA(Agoda、Booking.com)或官網上看到的價格,多半落在中間 Rank,這也是飯店「理想收益區」。

你可能會感興趣:飯店的房間沒賣掉就等於丟掉?其實飯店庫存管理超像麵包店!

在設定 Rank 的同時,飯店最在意的其實是 「收益最大化」與「入住率平衡」

  • 如果價格太便宜
    • 住房率雖然會快速拉高
    • 但單房收益過低,整體營收難以衝高
    • 長期甚至會讓品牌形象被認為「廉價飯店」
  • 如果價格太昂貴
    • 入住率會明顯下降,出現大量空房
    • 每間空房等於「零收益」,造成營收損失
    • 旅客也可能轉向競爭對手

📌 因此,飯店的收益管理重點在於:
「在正確的時間,賣給正確的客人,以最合理的價格,確保收益最大化」

這就是為什麼 Rank 會細分到 30~35 個等級:
讓飯店能在不同檔期、不同市場需求下,保持價格與入住率的黃金平衡。

你可能會感興趣:從演習到真實大地震:飯店防災幕後故事與飯店員工心聲

一間飯店不是只有「一個房價」,而是背後隱藏著 30~35 個價格等級(Rank)

  • Rank A 幾乎不會公開 → 避免品牌掉價
  • 中間 Rank 才是飯店的主要營收來源
  • 最高 Rank 則鎖定黃金周、盂蘭盆節這類超旺季,一晚房價能翻 8~10 倍

📌 對旅客來說:理解 Rank 的概念,才能找到真正划算的入住時機。
📌 對飯店來說:Rank 制度就是收益管理的核心戰略,決定了能否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